【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风采系列之二】潘勇:努力践行学术与精神的双丰收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提出,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扬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党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办、国办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发布《安徽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这些重要讲话、意见和方案,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学校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中,贯彻执行这些精神和方案,对于实现淮北师范大学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涌现一批工作勤奋、成绩显著突出的个人,把他们的事迹报道出来,营造潜心向学的校园氛围,有利于激发老师申报高级别项目、发表高水平论著的热情,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
潘勇:努力践行学术与精神的双丰收
搞学术是一个很辛苦很孤独的旅程,其中面临的困难不言而喻,但美术学院却有着这么一位矢志不渝申报高级别项目,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潘勇,安徽颖上人,2008年获苏州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现任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发表《莱奥纳多·达芬奇素描草图解读》、《汉唐佛教造像的形象阐释》等多篇学术论文。
科研与教学形影不离
作为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潘勇认为学术研究与教学是分不开的。而在工作中,潘勇就秉持着这个理念,专心学术,用心教学。“我觉得科研和教学在整个学术成长过程中并不矛盾,甚至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很多人或者个别老师眼里有可能看成是对立的或者认为科学研究和教学没有关系,我觉得人是社会的人,特别是对于师范大学的教师来讲,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会激发教学与科研的创新思维,同时在科研上取得的成果对一个教师来讲又很自然的将这些成果回归到教学本身。”潘勇认为,这是一个生态的、良性的、互动的文化循环系统。“现在很多人在做科研时候,把科研当成一个教条的,科研成果只停留在文本概念的层面上,不能回归于教学,不能服务于人和社会,这种科研是病态的和缺乏价值判断的。敢于直面的站在教学的层面上,用科研来带动教学的观念,来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坚持正态的学术精神与开阔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注视文化现代性的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使得通过教学与科研的交互效应给学生带来文化上的思考和反省,构建自身文化的信心和认同。唯有源头活水来,在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应回归教学,回归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思考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必将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的强大。”潘勇怀着一颗热爱艺术热爱教学热爱科研的心,他对科研的感受是深刻的,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凡的。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注重研究的艺术家”。
“对于任何事情的价值判断,是对文化理解力的一个延伸,首先人要强调一种人格要强调一种品质,对教师而言要强调师德,如果你对待所有的事情都是真诚的、踏实的、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原则的,那么,这种行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教化不是完全停留在言辞上的,而是一种行为的教化。”面对自己的学生,如此一番话,便将潘勇纯粹的科研精神,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千桃李,无边无尽的是对科研的热爱,涌漫出来的是对教学的忠诚。
专诚守一,倾心学术
“艺术史研究的视角,现代艺术是研究的转向。”在潘勇不断深入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的本专业,而是不断的跨界学习,对不同的艺术进行解构与重建,使之融合贯通,对于潘勇来说所做的一切不是追求结果,而是将其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以及成果回归于本科与研究生教学本身,把理论思考与美术创作相实践结合,以此,对学术研究形成文化生态的引领作用。在这个很多人都追求结果的时代,在这个很多人都追求名与利的年代,潘勇是一股清流。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而倾心学术的潘勇,不仅自身热爱科研,更加愿意带动他人深入学术,"作为美术学院的老师,作为美术学系的系主任,需要特别注重年轻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注重教学,注重科研,那么积极推进美术学系的集体意识,加强对年轻老师的指导,带动青年教师学术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5月17日在美术学系全体教师的努力之下,举办了“学院精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教师作品展,这个展览从筹备到作品展示充分显示了美术学系教师的美术创作能力,真正让学生看到了老师是勤奋的、老师没有偷懒,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2016年12月7日举办了"淮河皖韵"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美术作品交流展,同年12月9日在学院的支持下美术学系组织了教师赴北京专业观摩的教学活动,回校后潘勇做了题为“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文化精神”学术报告。
坚守学术研究,科研与责任并存
2010年以前,潘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基于油画方向展开的,1994年油画作品《祭·门神》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基于绘画材料多重性研究和教学的需要,他又将一定的创作思路引入水彩画的创作与研究,并于2009年水彩画作品《红色·少年》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这是每五年一届的最高级别的全国美展,从第八届到第十一届的空窗期,他并没有闲着,而是阅读大量文献,投入很大的精力到哲学、美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语言学、艺术人类学、博物馆学、图像学、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视觉文化等理论研究中去,然而厚积薄发,这么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学习使得潘勇在今天指导学生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他自身也是一个人生以及学术方法的转向。然而这还不是终点,他在水彩画图式与媒介材料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中国现代水墨画语言实验性研究,并提出了“大水墨文化精神”的创作思路,“大水墨文化精神的提出并不只单一指向是绘画方面,而是强调中国文化的精神存在,它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度的认识和理解,作为教师他积极引导我们的学生去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所型塑出的经典艺术作品,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文化优良的部分,并且能够主动融贯于每位同学的行为之中,以此,来重建我们文化的自信和归宿之感。”不断开阔的艺术视野使得潘勇的文化解构能力以及艺术创作能力日益攀升。
"作为一个老师,或者说作为一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社会上的人把我们称作为画家,然而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不仅是面对学院里的学生,对于学校以外围墙以外,我们也应关注,能为社会做一点点贡献,这都是一个老师,一个画家应该承担的。"经过多年的学术累积,潘勇于2017年申报的题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画调查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研究项目成功获批,这是我校美术学院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项目,随着该项目研究的展开,潘勇将会从视觉艺术的创作、大众文化传播的视角对国家方针政策进行了深度的系统性的研究与解读,进一步推动美术学院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2016年,潘勇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参加了在安徽省泾县举办的“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第六期专题研讨班,在这个研讨班上,他对党文艺政策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新的解读,“自己做一个老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也要敢于承担社会的一些义务”,为此,潘勇在参加“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安徽省文联水彩画家再出发下基层艺术活动中,来到了安徽省休宁县溪口镇祖源村与其画家一道为那些留守的孩子们捐钱购买学习用品。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在潘勇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是学术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 文:阮士玉 \ 图:潘勇提供 \ 审核:王向阳 李勇 施学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