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新闻/详细内容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风采系列之六】雒有仓:史学路上虔行者,育英河中摆渡人

来源:党委宣传部 人文社科处 历史与社会学院 发布时间:2017-12-21 10:21:58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提出,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扬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党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办、国办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发布《安徽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这些重要讲话、意见和方案,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学校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中,贯彻执行这些精神和方案,对于实现淮北师范大学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涌现一批工作勤奋、成绩显著突出的个人,把他们的事迹报道出来,营造潜心向学的校园氛围,有利于激发老师申报高级别项目、发表高水平论著的热情,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

雒有仓:史学路上虔行者,育英河中摆渡人

他将史学求真的坚定信仰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信念贯彻到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在长期从事的中国古代史、商周考古及古文字研究领域勤恳钻研,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厅级项目4项,在《考古》、《考古与文物》、《古文字研究》、《文献》、《古代文明》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部,多次获得省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项。在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中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为一届届学子输送着知识与真理,他就是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雒有仓。

专注,是俯身探索学问的态度

“沉下心来,一点一滴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收获。”在谈到多年来投身于历史研究领域探索的科研心得时,他用这样一句话做出了简短的概括。历史维度广博而深远,知识体系脉络复杂,蕴含其中的经验和规律是指导社会前进的“地图”,需要各个时期的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拼凑在一起,组成共同的智慧,所以任何时期都不能缺少对历史过程和历史文化的研究。雒有仓老师在解读自己的研究领域时,说到:“我着重研究的是商周青铜器与古文字,这对于缺乏文献记载的中国先秦历史来说十分重要。商周铜器铭文中既有长篇铭文,也有为数众多的短铭。长篇铭文字数多、信息量大,历来受学者重视,研究难度相对较小;青铜器短铭的字数少、篇幅多,向来被忽视,构形独特而含义孤立,真实含义较难把握。自郭沫若先生1930年代提出“族徽说”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索,至今仍没有获得很大进展。我选择青铜器族徽文字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基于学科前沿考虑,希望通过自己努力,使这类弥足珍贵的史料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二是想综合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的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做一些有益的探讨,希望能把青铜器族徽文字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采访之中,雒有仓分享了参观“周公庙考古发掘”与“青铜器博物馆器物整理”的经历,并指出从事古代历史研究的三点体会:其一要“专”,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要善于抓要点、抓细节、穷钻研、不放弃,避免三心二意。其二要“新”,立足于学科发展的新形势,抓住学科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选择有拓展空间的学术前沿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内容、方法或角度上力求有所创新。其三要“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于古代历史问题的探索不限于一个学科、一种角度、一个层面,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学科思维进行交叉综合研究,才能在史料解读、史实探索等方面做出贡献。

执着,是不惧任何困境的刀斧

“中国越来越强大了,我们搞学术研究的也要注重理论探讨,在国际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谈到“考古学的中国学派”以及“中国史学在理论研究上比较薄弱”时,雒有仓教授真挚地说道。中国是文献记录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对历史总体把握和史学理论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谈到,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的限制,中国传统史学以史料记录为主,大多述而不作,加之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特殊政治环境,造就了古代史学对于理论方法的忽视。近代以来,在外部层面上,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以及传统史学理论方面的先天不足,很容易地造成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轻视和歪曲,以致于今天的国际社会上仍然充斥着“中国文化过时论”、“中国兴起威胁论”等许多偏见和误解。如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必要消除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偏见,振兴和发展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考古学的中国学派”意识与呼声,其实就是中国学者想在世界学术文化“话语”中发出自己执着的、真实的、有力的声音!

在谈及科研的困境与艰难时,雒老师回忆了曾经的拼搏与执着,坦言道:“刚开始进入大学工作,一手教书,一手搞科研。那时候不比现在,资料少,科研信息的渠道也少,加上自身生活的压力,每一步都很艰难,辛辛苦苦很长一段时间也未必能够做出多少成绩。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自己一定不要放弃,要坚信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会找到,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想要了解就要坚持,在执着寻找之后总能找到答案。”执着,是一种心性,让人遇挫步伐不乱;执着,是一种乐观,让人相信未来可期;执着,是一把刀斧,让人劈开拦路迷障。

育人,是传播知识力量的春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八方求学,莘莘学子;三尺讲台,可遇良师。“你们要多读一些专业性较强、严肃可信的书籍,这样才能了解真实的历史。”在谈到历史知识的摄取与学习时,雒有仓教授这样说道。面对如今的文化市场中许多戏说历史的读本、画册,老师认为:有些作者在追求人物形象吸引力与历史事件的趣味性时,会将书中真实的历史加以渲染和虚构,并不适用作为考察真实历史的参考。学历史、懂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洞察社会与人生,应该坚守一个“真”字,为之奔波探索,传道解惑,乐此不疲。面对当今繁华多变的万千社会与学生们可期可畏的未来之路,老师常对他的学生这样说道:“人生丰富多彩,在众多的选择中,你要首先从自身发展考虑,从实际出发,尽早对未来做好职业规划。大二就要问自己‘我的长处是什么?我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为此我要做好哪些准备?未来还想要做什么?’大三便要着手实施所定的起步规划,万万不能过一天算一天,不思进取,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不要将眼光局限于某一处,我们要有选择,也要有坚持,不能稍有困难就退缩。如果在某一领域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确信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那么确定之后便要风雨不动的坚持。若是工作岗位的理念信仰完全不能契合自己的价值观,那么果断离开,做出其他适合自身的选择。”言传身教,老师以开放、包容的思想、理念,坚守着底线、传达着关怀、孕育着真理。

感恩,雒有仓教授的言行德操默默无声,吾辈当心怀尊敬,思悟践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育人能循循善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习能永无止境;上善若水,自强不息,人生能践行而豁达,此最是人生富足之路,最是心境开拓之果。

( 文:李汇涓 / 图:雒有仓提供  / 审核:王向阳 李勇 施学云 )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相山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路100号
  • 滨湖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8号
  •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 智慧校园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