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榜样·教师篇】燕燕: 以跨界之智拓特教新境 用热忱之心守教育本真
在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燕燕教授以三十余载的教育坚守,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三维坐标上,勾勒出师者深耕特教领域的清晰轨迹。她用跨界学识点亮课堂,以前沿探索叩击学术,凭热忱担当反哺社会,成为师生心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生动注脚。
教学:让知识在思辨中生长
“课堂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思想的孵化器。”这是燕燕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认知神经科学课堂,她从“盲人摸象”的典故切入,引导学生用神经科学视角分析认知局限,让抽象的“神经可塑性”理论落地为可触摸的认知规律;教育哲学课上,她组织“苏格拉底诘问式”讨论,围绕“特殊教育的公平性”议题,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读懂“教育即解放”的深层内涵。
作为硕士生导师,她独创“三阶培养法”:一阶带学生扎根特教学校观察,记录自闭症儿童行为数据;二阶指导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如“音乐干预对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的影响”;三阶推动成果落地,鼓励学生将论文写成“能装进特教老师口袋的手册”。在她指导下,12名研究生累计获省级学术奖项,3篇案例入选全国特教教学案例库。
对青年教师,她牵头“特教教学工坊”,每周开展“磨课日”活动。从特殊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到“双师课堂”(高校教师+特教名师)的流程设计,她手把手示范。青年教师张丽的“行为矫正技术”课程,经她打磨后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团队也形成了“老带新、新促老”的教学共进氛围。
科研:在跨界融合中拓新境
燕燕教授的科研版图,始终围绕“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展开。她瞄准认知神经科学与特殊教育的交叉领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象学视域下特殊儿童‘具身认知’培养模式研究”,首次将梅洛-庞蒂身体哲学引入特教领域,系统提出“感官统合+情境建构”的干预框架,相关成果被纳入《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指南》。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对话中,她另辟蹊径。研究《黄帝内经》“五脏应五时”理论与特殊儿童季节性情绪障碍的内在关联,撰写的《传统体感哲学对特殊教育的启示》发表于《教育研究》,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其专著《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获省社科三等奖,成为国内特教领域引用率较高的跨学科著作之一。
为推动成果转化,她牵头成立“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与12家特教机构共建实验基地。研发的“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阶梯训练系统”,在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试点3个月后,使学生主动交往频次提升42%,该系统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她还连续三年承办国际特殊教育研讨会,吸引20多个国家的专家参与,让中国特教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舞台,《安徽教育报》2022年国际学术交流专版予以报道。
服务:让教育融入社会
“特教的生命力在课堂,更在社会需求里。”燕燕教授始终践行这一理念。她带领团队开展“小雏菊”公益项目,组织师生每周走进社区,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对一”感统训练,累计服务超3000小时,覆盖50余个家庭。家长王女士动情地说:“燕老师团队不仅教会孩子握笔,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针对县域特教资源薄弱的问题,她启动“特教种子教师计划”,足迹遍布皖北16个县区的乡村学校。编写的《农村特教学校教学实用手册》,涵盖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等12个实用模块,免费发放1200余册。在她推动下,淮北师范大学与3个县共建特教资源中心,培训基层教师800余人次,让优质特教资源“下沉”到最需要的地方。
疫情期间,她发挥专业优势,在“学习强国”平台开设“特殊儿童居家干预指南”专栏,录制15节微课,总阅读量超50万次。参与编写的《特殊教育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规范》,被省教育厅采纳为行业标准。她还线上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特殊教育应对策略”研讨会,分享中国经验,展现了学者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燕燕教授以“一辈子做一件事”的执着,在教学中播种希望,在科研中探索未知,在服务中传递温暖。她常说:“教育是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的事业。”这份对特教事业的赤诚,正是她三十余年坚守的最好注解,也为新时代师者立起了生动标杆。
(文:邵秀秀/图:教育学院/初审:李畅羽/审校:方芳/终审:谢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