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师大榜样/详细内容

【师大榜样·教师篇】燕燕: 以跨界之智拓教育新境 用热忱之心守教育本真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08-21 20:21:06 浏览次数: 【字体:

87eea1f2b0c1413a9ffa770cc99ad8b2.jpg

在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燕燕教授以二十载的教育坚守,在教学与科研上勾勒出师者深耕教育领域的清晰轨迹。她用跨界学识点亮课堂,以前沿探索叩击学术,成为师生心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生动典范。

教学:让知识在思辨中生长

“课堂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思想的孵化器。”这是燕燕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课堂上,她常常从“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盲人摸象”等典故切入,通过课堂辩论、师生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用神经认知、具身哲学等理论分析这些现象,在具体案例中理解神经的可塑性、知识的具身性等抽象理论,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知识,生发思想。

作为硕士生导师,她始终将“读书思考”与“现实关照”视为学术成长的两翼,要求学生既沉潜于经典,又扎根于实践。她定期组织读书研讨会,带领学生精读理论原著,在文本细读与思想碰撞中夯实理论基础、激发问题意识。同时,她一再强调“学问要回应真实世界”,鼓励学生走出书斋,深入田野,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捕捉真问题、开展真研究。

对青年教师,燕燕教授倾注了她对学术传承的深切期望。她始终将教学锤炼与科研突破视为青年学者成长的双翼,给予系统而细致的引领。在教学上,她不止于传授技巧,更引导青年教师叩问“何为教学”,以及“为何而教”。她鼓励青年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课堂变为思想碰撞的场域。在科研方面,燕燕教授善于识别每个人独特的学术潜质,帮助他们将模糊的研究兴趣,凝聚为清晰有力的真问题。她不仅是项目申报书字斟句酌的“把关人”,更是他们在学术瓶颈处的“点亮者”。

燕燕教授的“严格”,是每一位亲历其指导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心中深刻的印记。她批阅论文极为细致,从核心论点的逻辑推进,到文献引证的规范准确,皆一丝不苟。她那“犀利”而中肯的批评,虽令人生畏,更令人受益。燕燕教授以深厚的学养、严谨的态度与温厚的关怀,培养出一批批兼具思想力、行动力与学术韧性的青年学人。

科研:在跨界融合中拓新境

燕燕教授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者,其研究自如穿行于哲学、实证科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融会贯通,著述丰硕。早在2004年,当她还在南京大学读硕士时,其第一篇学术论文《人文教育理念的历史嬗变与启示》即被教育类顶尖刊物《教育研究》收录发表。2005年,她进入淮北师范大学任教,2008年到吉林大学读博。2009年,在读博期间,燕燕博士便因其研究成果突出,受邀在吉林大学哲学院主讲现象学讲座;开题以及毕业答辩时,哲学院的教授们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2013年,燕燕教授到美国常春藤联盟高校Dartmouth College(达特茅斯学院)的亚洲与中东语言文学系访学,其导师新康德主义哲学家Steven Katz教授送给她一句话:“You were made for Philosophy.”

2014年,燕燕教授以“现象学身体哲学与《黄帝内经》体感哲学对比研究”首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即成功立项。2016年,她参加了在加拿大凯瑟琳市布鲁克大学举行的第41届梅洛-庞蒂哲学国际学术会议,她是整个亚洲唯一论文入选的研究者。同年,出版专著《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该著作于2019年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2017年,其论文《教育学的递嬗:认知神经化》在湖南高等教育协会与《现代大学教育》联办的全国有奖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同年,《现象学启示了教育学什么》再度发表在《教育研究》上。2018年出版专著《行-得-通——道与身》。2020年,国际ESCI期刊Comparative and Continental Philosophy主编、西雅图大学哲学系教授Jason Wirth教授邀请燕燕教授为现象学家Galen A. Johnson(美)、Mauro Carbone(法)、Emmanuel de Saint Aubert(法)三位教授的合著Merlearu-Ponty’s Poetic of the World: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写英文书评BOOK REVIE on Merleau-Ponty’s Poetic of the World: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书评于2021年被刊出。2022年,燕燕教授受现象学国家专业期刊CHIASMI INTERNATIONAL主编Mauro Carbone教师约稿,经过5轮外审,于2023年,中西比较性论文THE LIVING BODY: MERLEAU-PONTY AND ZHUANGZI. INTENTIONALITY vs YI-PRESENTED发表。2022约稿论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学》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年,燕燕教授以“脉络式身体观—以《黄帝四经》为中心的考察”再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年,《神经认知与教师教育》专著出版,《从赫布定律到深度学习理论的发展》 发表于 《学术研究》。2024年,其论文《大学课堂教学“师之能”重于“器之利”——从孔子以手代筷说起》发表于《现代大学教育》。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网再次约稿并发表了燕燕教授的文章《谢朝华于已披 启夕秀于未振——汉字思维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除了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燕燕教授还主持了省级“认知神经科学教育学团队” 、“训诂视角下的道与德的伦理演变及其实践意义”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其哲学论文诸如《<黄帝内经>“身体观”考述》,发表于优秀期刊《中国哲学史》;《手性的天命: 海德格尔与庄子》发表于《人文杂志》等。此外,燕燕老师利用其国外学术资源,带领团队成功举办了四届特殊儿童认知发展教育国际会议(2019、2021、2022、2024),并借此与华盛顿大学、波士顿大学、巴斯斯巴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及冰岛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学府构建了坚实的学术网络,有效拓展了师生国际视野,为东西方学者的深度对话搭建了专业桥梁。

纵观燕燕教授的学术轨迹,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她以深厚的哲学素养为根基,跨越学科壁垒,在人文与科学、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的思想碰撞中,开辟出一片独属于她的研究新境。从早年对现象学的精深钻研,到将《黄帝内经》的古老智慧与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进行开创性对话;从在顶尖国际哲学论坛上代表亚洲发声,到持续将前沿的神经认知科学引入教育学研究,她的每一步都印证着“跨界融合”并非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催生原创性思想的沃土。

燕燕教授秉持学者的纯粹与执着,于教学中传递薪火、催生思想,在科研中苦心孤诣、探索未知。她常说:“如果你想真的学得什么、习得什么,就得像海德格尔说的‘上手状态’那样,但是更应该像庄子所说的‘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做人就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事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这些充满哲学思考的话语发人深省,也是她自我的真实写照。

(文:蔺红春 / 图:教育学院 / 初审:李畅羽 / 审校:方芳 / 终审:谢天勇)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相山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路100号
  • 滨湖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8号
  •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 智慧校园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