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榜样 校友篇】张国远:雪域之巅的青春答卷——淮北师范大学援藏毕业生张国远的选择与坚守
2025年11月16日晚,一场跨越千里的云端对话将淮北师范大学与西藏山南市普玛江塘乡连在一起。在平均海拔5373米的“生命禁区”,我校2024届毕业研究生张国远正通过屏幕与主持人李畅羽展开对话,讲述自己扎根边疆的故事。

初心:青春学子投身边疆热土
谈及援藏缘起,张国远坦言,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2024年6月,站在毕业十字路口,他因论文调研深入基层,在导师孟祥武教授的引荐下,结识了许多扎根基层的优秀教师。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让张国远看到了基层工作的价值与魅力。
正是这份触动,让他在看到学校发布的援藏招募信息时,深埋心底的种子悄然发芽。他毅然作出去西藏工作的决定。“导师、家人、同学的理解与支持,让我坚定地选择了支援祖国边疆建设。”张国远如是说。
淬炼:生命禁区的扎根生长
初到山南市委党校,张国远在两个月的岗前培训中刻苦钻研藏语,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培训期间,他主动承担结业晚会的组织策划工作,从节目编排到现场协调全程参与,获得组织部和党校领导的高度评价。面对组织谈话,他坚定表态:“既然选择边疆,就已做好面对一切困难的准备,自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被分配到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后,5373米的海拔给了这个体育生“下马威”。高寒缺氧,走几步就要停下喘息,夜里常因缺氧辗转难眠;一场感冒也让他卧床两天,恢复耗时近一个月;从冬到夏,那件厚重的训练大衣从未离身,稍一受凉,身体便需整日调整。但他克服身体不适迅速投身基层工作,从熟悉业务流程到独立承担党建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

温情:雪域高原上的心灵共鸣
艰难之外,温暖也在悄然生长。“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领导的关怀、同事的支持,让我很快找到了归属感。”更打动他的是藏族群众淳朴的笑容。负责党建业务的他,常随领导下村工作,每次见面,村民总会主动微笑问候。“那种无需言语的亲切,像家人一样自然。这是最温暖的情感连接,也让我更有动力把工作做实做好。”除了本职工作,他还主动承担起乡里文化建设的任务。主持文艺活动、讲解红色历史,他同样用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寄语:方向为舵实干为桨的成长
访谈尾声,张国远将援藏感悟凝练成四句寄语,送给有志投身基层的学弟学妹:“先选准方向,锚定目标;不骄不躁,稳步前行;少说多做,勤勉务实;是金子总会发光,不必思虑过多。”简短话语,是他在高原磨砺出的智慧,也是对后来者的殷切期盼。
从校园到雪域,从青涩学子到基层骨干,张国远用坚守证明:青春的价值,不在于选择哪条路,而在于如何走好选择的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他说,“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能够鼓舞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基层,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
(文:孙玉晴 / 图:张国远 / 审核:李畅羽 / 审校:方芳 / 终审:谢天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