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专栏·一线传真】大运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由助力“申遗”到“活化”利用,从“地下”走向辉煌
编者按:淮北师范大学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各基层单位聚焦特色鲜明高水平师范大学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砥砺奋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为展示各基层单位五年多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我们推出“党代会专栏”之“一线传真”系列报道。本期推出大运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发展纪实《由助力“申遗”到“活化”利用,从“地下”走向辉煌》
大运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充分发挥学校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坚持以文化育人、活化传承、服务地方为己任,将大运河文化的原真保护、活态传承、活化利用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多维度深化对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多举措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历从个人走向集体、从兴趣走向责任、从单一走向综合、从理论走向应用、从离散走向协同、从助力“申遗”到“活化”利用而形成的大运河文化科研团队,已发展成为国内大运河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鉴于团队在大运河文化研究成果、学术贡献、创新突破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异表现,学校成为“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联盟”成员单位,还被确定为即将成立的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单位。
聚才引智,打造专业研究队伍
中心汇聚了一批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涵盖历史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熊帝兵、赵敏、陈艳、王耀祖、蒋作明、赵金金、魏雷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正在快速成长,他们和张秉政、余敏辉、任唤麟、王智汪、庄道元、秦立凯等一道,为多维度、跨学科开展大运河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庄道元教授在管理学领域成果颇丰,其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涉及农业经济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管理研究中。此外,中心还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等方式,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深度拓展:打造学术研究品牌
中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教育部人文交流专项研究课题1项、省级项目10余项,涵盖了大运河文化多个方面,如 “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研究”“安徽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定位、动力机制与路径优化研究” “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策研究”“明清徽商与长三角大运河关系及其当代启示” 等。
通过项目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成果斐然。《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探讨 —— 兼论徽商与大运河关系》《区域发展与文化认同 —— 明清徽商、大运河与长三角关系研究》《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建设和明清徽商研究》《大运河安徽段区域历史地理与体育文化发展》《孙复、石介的教育学术活动与宋代儒学复兴》《社会变迁中的元代徽州社会教化研究》等 10 余部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其中,《从“地下”走出的辉煌——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推开隋唐大运河史的一扇窗——世界文化遗产点:柳孜运河遗址》分别获31届、32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一等奖。在《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报刊发表《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让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活起来”》等高水平论文多篇。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大运河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此外,中心成员还积极参与各类相关学术会议,通过《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开设的“大运河文化研究”专栏,进一步扩大了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传承创新:助力地方文化发展
在服务地方方面,中心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贡献智慧和力量。聚焦“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背景下的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主持完成了《大运河淮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规划》《淮北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调研报告》等重要规划和报告,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承担的《柳孜运河桥梁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展示设计》《临涣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专题研究》等课题,也有力推动了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中心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探索让大运河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通过撰写多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大运河文化通俗历史读物,开展大运河文化展览、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魅力,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将继续秉持深耕细作的精神,在运河文化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文宣 邹晨光/审核:任唤麟 /审校:谢天勇/终审: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