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躬行运河沃土,赋能“运河思政”,以社会实践淬炼担当
2025年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运河文化带思政价值挖掘与教育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淮北市柳孜运河遗址博物馆及周边社区、江苏省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及沿岸社区,开展“流淌的思政课堂”主题实践活动。团队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指导,通过实地考察运河文化遗产,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
淮北调研:解锁运河历史密码
团队在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开展深度实践。团队成员跟随专业讲解员,深入考古遗址区,尝试操作全站仪,近距离观察唐代石构码头的精密构造,亲手触摸记录漕运历史的铁权、铜斛等计量器具实物。讲解员向团队成员重点展示了明万历《漕河图志》手稿和清代“岁修制”原始档案,阐释了运河作为维系古代王朝统一与经济命脉的战略价值——“运河兴衰紧系国运”。
在考古遗址区,团队成员学习如何操作全站仪对唐代石构码头进行毫米级测绘、采集漕船锚碇数据。“漕运话兴衰”展区中,唐代铁权、铜斛等计量器具实物显示该段运河年运输量达120万石,占唐代漕运总量的18%。在“水运连国运”展区,34份明清治河奏折揭示中央政权设立11级漕运管理机构的历史脉络。
走出博物馆,团队深入运河畔的柳孜村社区,与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交流。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年过八旬的张大爷向围坐的同学们讲述祖辈口口相传的运河故事:“这河通船的时候,运粮食、运盐巴,热闹得很。后来水少了,船也少了。现在国家重视,搞保护,环境好了,来参观的人也多了,这是好事啊!”居民们用朴实的语言向团队成员讲述对运河变迁的亲历感受。
扬州采访:激活文化传承动能
团队来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运河新生”展区,团队成员通过详实的档案数据和宏大的航道模型,直观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运河清淤、航道升级的巨大工程成就。成员们亲手操作电子沙盘,模拟2000吨级货轮通过邵伯船闸的全过程。进入“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唐代施桥沉船出土的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残片,由团队成员进行多角度影像采集。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团队佩戴VR设备亲历隋唐漕船过闸场景,通过动作捕捉系统还原拉纤协作姿态,同步采集漕工号子音频频谱图。
在扬州运河边的邵伯古镇,团队成员采访了曾在运河上跑船多年的退休船长李师傅。他指着如今宽阔平静的河道回忆:“过去跑船是苦差事,河道窄、水情复杂。现在航道标准化了,船又大又稳,安全多了。这都靠国家持续投入建设啊!”李师傅还向同学们展示了珍藏的老照片,展示运河功能的变迁。
文脉化育:构建“运河思政”新生态
此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运河思政”育人模式的一次尝试。带队教师指出,思政教育需落脚于实践。团队在调研过程中,重点关注了淮北柳孜运河遗址承载的乡土记忆和扬州运河博物馆运用的现代科技展示手段,计划从中挖掘、提炼可用于思政教育的元素,并初步探索“遗址考察—元素提炼—课堂转化”的教学路径。
实践团队后续将撰写《皖北运河文化思政价值挖掘报告》,并开发制作短视频、虚拟展馆等形式的线上思政教育资源库,以期将运河文化资源更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打造“运河思政”品牌。
(文:韩星 闻雯 / 图:吴浩然 / 审核:崔凤梅 马东 / 审校:谢天勇 / 终审: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