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新闻/详细内容

红色基因润乡土 青春实践暖童心:教育学院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来源:教育学院 校团委 发布时间:2025-08-05 17:05:26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7月,教育学院“红心润心”实践团队深入淮北市烈山区,以红色文化为纽带,串联起历史寻根与乡村振兴的双线实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团队通过重走红色热土、挖掘鲜活故事,创新“红色+心理+思政”实践育人模式,为留守儿童心灵成长注入精神动能,更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书写新时代青年与乡土中国共成长的生动篇章。

403af97541b541268cedbbc2758fdfa5.png

溯源红色基因:在历史现场触摸精神力量

实践团走进淮北红色地标,在双堆集烈士陵园、临涣古镇、小李庄革命旧址等地开展沉浸式调研。

在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22.5米高的纪念碑下,团队成员聆听红色讲解员讲述战役史:60万解放军对阵80万敌军,543万支前民工推着小车奔赴战场,用“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民心伟力铸就胜利。泛黄的支前统计表上,冰冷的数字化作一个个鲜活的百姓身影,让成员深刻领悟“人民战争”的深刻内涵。

在“中国好人”陈文章带领下,团队探访临涣“王士宏调解工作室”。省级非遗“棒棒茶”与基层调解的创新融合,催生出“一杯茶调解法”,王士宏这样论初心:“党员就是为人民解难题。”而小李庄三代人守护“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的故事更令人动容:76岁的李华松老人顶着38℃高温骑行而来,讲述家族三代70余年守护老宅的故事。斑驳的木床、拼凑的“首长床板”与保存完好的《论持久战》原书,成为红色基因在民间生生不息的见证。

在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草庙村,团队重温粟裕将军“灵活机动、战略决断”的军事智慧;走进淮北首个党支部——濉溪支部陈列馆,泛黄的手写党章与旧式油灯,定格了1925年中共濉溪支部成立的初心。如今,这里已成为新的“红色打卡地”,与南湖公园的现代化文旅设施交相辉映,见证着这座资源型城市向“旅游文化城市”的转型。

2c66688d3d1246f08f489a0b150fb6aa.png

赋能乡村振兴:小苹果里的大产业

团队深入烈山区宋疃镇和村,揭秘从“粮田”到“果园”的蝶变密码。

1993年,面对传统农业困境,和村在淮北市委号召下,成为“万亩苹果基地”核心区。村党支部13名成员自掏腰包垫资、协调贷款,带领村民赴山东、河南取经,聘请省农科院专家驻村培训。从修剪枝丫到防虫治病,手把手教学下,和村苹果逐步打开销路,最终建成规模化基地。如今,“和村苹果”成为当地金字招牌,印证“党员引领+群众奋斗”的强大合力。

作为和村果业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刘胜明回顾产业升级关键期:引进国外优质果苗、举办专场展销会、创新“问题收集专家会诊”机制。随着直播电商兴起,果农们用流利普通话直播售卖,展现新时代农民新风貌。尽管面临树龄老化等挑战,但嫩绿新苗已冒出枝头,刘胜明坚信:“这些新品种明年就能挂果,我们的苹果会越来越甜。”

f59d5f9705b2499bb377f74cfacf4a6c.png

润心留守儿童:红色文化滋养心灵成长

实践团携手烈山区教育局、和村村委及和村小学,开展“红色文化引领・非遗滋养心灵”特色心理思政课程,为30余名留守儿童打造成长平台。

在“红色故事润心田”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关键词组队,聆听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南湖红船等故事。当一只只小红船在教室连成“星海”,团结的力量悄然扎根。在《点灯塔之光,传精神火炬》课程中,孩子们竞拍“信仰”“团结”等精神品质,齐声朗诵的声音回荡在教室。

在“英雄奇幻画廊”课程中,孩子们化身孝女王梅梅、水管英雄赵杰等榜样人物,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孝心、奉献等品质。非遗“临涣棒棒茶”也被引入课堂,情景剧重现“一杯茶调解法”场景,让孩子们在茶香中感悟基层治理智慧。

《纸短情长家国情——钱学森家书》主题课上,孩子们跟读钱学森亲笔信,感受“科学报国”情怀。亲子共读活动中,留守儿童张子怡与父亲同台朗读家书,父亲的声音哽咽了:“平时在外打工,很少陪孩子读书,今天才知道家书里有这么多做人的道理。”

a093e0b81e9b4aaf8fbba1a99436a352.png

红色文化赋能: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此次实践,团队不仅梳理了淮海战役的红色脉络,更通过与红色后代、基层工作者的对话,收集了大量鲜活故事。从双堆集的烈士纪念碑到小李庄的老宅,从“一杯茶”调解到城市转型,实践团队触摸到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那是革命先辈“舍生忘死、决战决胜”的勇气,是543万支前民工“推着小推车跟党走”的信念,更是三代人守护红色旧址的执着。

在和村,这些故事被转化为课程素材,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革命精神与当代青年的桥梁。留守儿童在红色文化中汲取自信,在非遗体验中感受传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担当。正如实践团负责人杜琨宝所言:“红色文化是根,非遗是叶,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乡村儿童在文化滋养中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01919ed9651c444289bae3b14a6298e2.png

从历史到现实,从课堂到田间,“红心润心”实践团队以红色文化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与儿童成长的双重答卷。在这片浸润着热血与信仰的土地上,青春与实践共振,历史与未来相拥,一幅以文化赋能、以教育润心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图:杜琨宝 韩悦 孟露 周勋 / 审核:仰丙灿 马东 / 审校:谢天勇 / 终审:董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相山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路100号
  • 滨湖校区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8号
  •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微信公众号
  • 智慧校园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
    智慧校园